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周次 |
第14周 |
日期 |
5月9日 |
地点 |
办公室 |
记录人 |
黄雅艺 |
|||
出席人签名 |
魏艳、黄雅艺、唐春艳 |
|||||||||
活动主题 |
18、童年的水墨画 |
缺席人 |
无 |
中心发言人 |
黄雅艺 |
|||||
活动 记录 |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语言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创编诗歌,体现儿童的欢乐。 一、欣赏图片,揭题解题 1.教师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美丽的画,咱们一起欣赏欣赏。(出示课件3) 2.教师总结:这些画大多寥寥几笔,但笔墨的浓淡晕染出了诗意的画面,像这样的画,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赏析水墨画,在了解水墨画的基础上理解诗题“童年的水墨画”是怎样一番意境和韵味。“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学生已经感受到诗题中浓浓的诗意,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 3.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童年的水墨画,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注意诗歌要注重朗读,老师在课堂上可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 3.(出示课件5)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溅起 打碎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出示课件6)教师检测识字效果:识字小游戏认读词语:染绿 墨水 溅起 浪花 打碎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5.(出示课件7)教师组织交流: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学生活动:分组读书,交流汇报,试着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戏水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教师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6.教师总结:这就是藏在小诗中的三幅水墨画,画出了孩子们五彩的童年。 (设计意图: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熟读,不开讲”。同时,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等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 三、聚焦《溪边》,欣赏画面 1.教师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出示课件8) 2.感受《溪边》画面。 (1)教师出示要求:(出示课件9)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2: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3: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3)欣赏图片(出示课件10)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出示课件11)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交流语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出示课件12)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溪水很平静、清澈的特点。 ②教师总结: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 (3)交流语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出示课件13)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溪比作绿玉带。 预设2: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碧绿的特点。 预设3:山溪,就是小溪的两旁都有山。山是 青翠 的,溪水如镜。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山溪就如“绿玉带”了,所以才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②教师总结:这里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4)交流语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出示课件14) 预设1: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 预设2:“染”更凸显了溪水 绿 的特点。 教师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交流语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出示课件15) ①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2:我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 ②教师总结: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蜻蜓能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此部分重点讲解并要进行合理引导,环环相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③教师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6)交流语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出示课件16) ①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②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1: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预设2:我”钓到了鱼,一拎钓竿,所以水面上的人影“碎了”;草地上,鱼儿蹦跳着,还有“我”开心的笑声。 ③教师总结:这句话中我们要抓住关键词“扑腾”“碎”和“蹦跳”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由听觉转为视觉,画面由“静”变“动”,动静结合。 ④教师组织有感情朗读。 4.(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 预设1:“钓竿”说明有人在溪边钓鱼,“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说明有鱼上钩了。 预设2:钓鱼人把鱼儿放在草地上,笑声和鱼儿的蹦跳声一起传开来。 5.教师出示练习(出示课件18) 预设:前四行,小溪、垂柳、红蜻蜓,应该读得(安静舒缓)后两行,扑腾,碎了,蹦跳着,应该读得(活泼欢快)。 6.教师出示小练笔,学生试着说一说(出示课件19) 7.师生交流想象诗歌画面:学生先交流零碎的画面,教师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出示课件20) 8.抓关键词,指导背诵。(出示课件21) 教师指导背诵:学生每一行的关键词“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等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9.教师总结: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溪水、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真是美极了!我们再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四、小组合作,放学《江上》 1.教师过渡: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2.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江上》,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1: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 预设2: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教师板书:鸭子 孩子 戏水 3.(出示课件22)再次默读《江上》,说说你从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预设2: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教师总结: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抓住关键词“拍水”“拨动”“你拨我溅”“钻入”,就能体会到小朋友的快乐。(出示课件23) 4.交流语句:(出示课件24)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戏耍”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 预设1:“戏耍”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 预设2: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 预设3: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2)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3)教师总结: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5.交流语句:(出示课件25)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教师提出问题: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26)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手在水中不停地挥动,溅起一片片浪花。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互相追逐,互相泼水。 预设3:我仿佛听到了水花和水花撞击的声音。 预设4: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清脆的笑声。 6.交流语句:(出示课件27)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是指什么吗? 预设1: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预设2:把孩子们比作水葫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游泳的本领很高。 预设3:这句话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2)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预设1:“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预设2: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 7.(出示课件28)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8.教师总结:(出示课件29)瞧,一群孩子在江上快乐地戏水呢---引读前四行,其中有一个孩子特别可爱--引读后两行。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 预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根据上下文,还可以利用插图等来理解。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30)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指导“墨、染、竿、葫、蘑、菇”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碎、浪 ”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墨、染、碎、爽、”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31-34)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巩固生字词。) 六、课堂小结 寥寥数字,一幅溪边的水墨画画成了。溪水清清,垂柳依依;缓缓流淌的溪水诉说着童年的记忆,静谧的草地上回荡着童年的笑声,溪边垂钓,文存着童年别样的快乐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