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10周集备记录(五年级)

发布日期:2023-11-03 14:46

一、单元分析

(一)人文主题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人文主题“浓浓爱国情”,编排《古诗三首》即《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四篇课文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拳拳于心的爱国精神,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虽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收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目的,结合资料是方法与路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通过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分段叙述自己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忱憧憬。

(三)课文分析

单元编排了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少年中国说(节选)》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圆明园的毁灭》通过查阅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先辈的爱国情怀;略读课文《小岛》展现的是我国海防前哨守岛部队的生活,反映的是战士们不畏艰苦、守边戍国的高尚情怀。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引导学生展望未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整个单元内容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线索——贯穿了中华儿女过去、现在、将来对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昌盛的热烈期盼。

二、学习目标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

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

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和平宣言》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

能练习列写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三、教学设计

任务一: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感受古诗里诗人流淌的爱国情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

2.本课中有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写的。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①借助注释读懂诗题。《示儿》是陆游写给儿子看的诗。《题临安邸》是题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的诗。

②结合资料了解背景。结合资料说一说你了解的南宋。

3.教师小结: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写下《示儿》,林升在都城临安写下《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从题入手,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或结合背景资料,读懂诗题。

任务二:

1. 出示预学作业,检查预学情况:

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三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四提疑惑,提出不理解或有疑惑的地方。

2. 指名朗读《示儿》《题临安邸》,要求文通字顺,读出节奏。

3. 指名汇报诗意,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板书:借助注释)

4. 小组质疑解疑,归纳疑点。

5. 初感爱国之情: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预学时四个层次的朗读任务,为学习打下基础。在预学的基础上,检查反馈学生古诗诵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情况,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任务三:

1.课中学习任务:自由读两首诗,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爱国之情?圈画关键词,四人小组交流。

2.自读思考,圈画批注,汇报交流。

1)走进第一首诗《示儿》。

结合“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体会陆游的悲痛。

①抓重点词“悲”,通过对比体会陆游的悲痛和爱国之情。

②指名有感情朗读,体会陆游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之情。

③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不见祖国统一会如此刺痛陆游的心?

④学生补充陆游战乱经历,理解“悲”,指导朗读。

a.结合南北宋版图对比,体会陆游为国家而“悲”。

b.结合百姓生活的社会环境,体会陆游为百姓而“悲”。

c.结合陆游生平事迹,体会陆游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⑤小结:你们仿佛已经走进了陆游的心,感受到他为国、为民、为报国无门而悲伤的爱国之情。看来,光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了解诗人的成长经历,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

结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

② 由诗句入手,体会陆游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②结合字理,教学“祭”字,指导书写。

③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陆游,临终之前,你会怎样嘱咐你的儿子呢?

④从诗人的临终嘱托我们感受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继而指导朗读。

 

2)走进第二首诗《题临安邸》。

①想象画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体会王师们的生活。

②读诗句想象画面:陆游为什么在临终前会有这样的嘱咐呢?看看当时本应收复中原的王师们在干什么?

③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王师还会干什么?

④出示《清明上河图》和两宋地理版图,谈一谈:

a.如果这些统治者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杭州会变得怎样?

b.如果你是诗人林升,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对统治者说些什么?

C.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愤慨。

3.教师小结: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出示单元导语页)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走进诗境,读懂诗句,结合资料,帮助学生感悟诗情。教学《示儿》时,抓住“悲”这个诗眼,结合资料体会诗人“悲”的原因,再创设“临终遗嘱”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满腔悲痛与爱国之情。《题临安邸》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统治者的昏庸、苟且偷生,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了解统治者的不作为,引导学生入境体会,入情朗读。无论是陆游的悲痛还是林升的愤慨,都是对祖国深切的热爱,达到 “诵读一首诗歌,认识一位诗人,了解一段历史”。


广州市花都区花广金狮学校
联系电话:020-86988612
学校地址: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金狮大道东正阳路铺头园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