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学习点面结合方法对场面描写的作用,懂得学以致用。
3.感受革命先辈舍已救人的伟大胸怀,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
【核心素养】
学习点面结合方法对场面描写的作用,懂得学以致用。
【重难点】
1.学习点面结合方法对场面描写的作用,懂得学以致用。
2.感受革命先辈舍己救人的伟大胸怀,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
【评价任务】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重点内容:
(1)《七律·长征》
A.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句意思:第一句的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
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
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二句的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 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表达情感:作者把红军翻越高山峻岭看成是“腾细浪”和“走泥丸”;金沙江水流湍急,拍击着两岸的悬崖,作者却感到“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高悬于两岸的铁索,在作者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寒”字。这些充分表达了作者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主题: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狼牙山五壮士》
A.文章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B.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C.“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这样的写法,层次感强,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3)《开国大典》
A.小标题概括:从观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B.课文是如何描写阅兵式这个场面的?
课文描写这个场面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面”是整个场面,“点”是某些细节。首先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整齐威武的情景,又用具体的细节展现了各个方阵的风采,同时也写了毛主席和群众在观看检阅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灯光》
A.叙述顺序:
倒叙(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B.结构特点:首尾呼应
C.文章线索:灯光
D.理清灯光、火光的关系?它们与题目的关系?
第一层:插图上的灯光是郝副营长和千千万万战士的革命理想,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是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战场上那微弱的火光架设了桥梁,这桥梁,是千万战士用生命铸就的。
第二层:“理想一奋斗一现实”都与题目灯光有关,“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不能忘记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哑巴渡》完成课后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本组课文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一专题编排的,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点面结合方法对场面描写的作用,懂得学以致用。
五、评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