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月迹》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贾平凹描述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中堂到院中,再到河边寻找月亮踪迹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动态之趣和静态之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结合丰富的想象力,加入细腻的感受,使文章描写传神、充满童趣。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自然之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古诗词三首》和《四季之美》已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了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体会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鸟的天堂》则让学生感受了榕树静态、动态的不同特点。语文园地有训练将景物画面写具体,习作是《_____即景》,所以,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体会月亮动态和静态的描写,重在多维度感受“有趣的地方”,并能深入感受作者将细腻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中的生动表达,同时,体会寻月的过程也是寻美的过程。在情感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再进行迁移表达。
二、教学目标
1.借助作业本图示,梳理“月亮的足迹”,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自主批注、小组交流、多形式朗读等方式,初步体会月亮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及动人的描写。
3.写法迁移,尝试运用静态或动态的描写,写身边景,并能写出自己细腻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认识月迹
1.前文回顾,勾连已学
回顾《古诗词三首》关键诗句及《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再次明确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和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开启“寻趣悟美”单元之旅。
2.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理解课题:什么是月迹?月亮的踪迹。(板书:月迹)
(2)介绍作者:职业、成就,他人的评价。
二、整体感知,寻找月迹
1. 出示阅读提示,了解学习任务:
学习提示一:
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词,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根据《作业本》图示,在文中圈画关键,标上序号。
(1)自主阅读,圈画关键
(2)读词反馈,练儿化音
(3)反馈交流,梳理足迹
(3)梳理地点,理清内容
按照地点的变化给月亮的足迹分分类?中堂-院中-河边
三、品味交流,赏读“月趣”
1.出示提示,自主批注
学习提示二:
1. 自读课文,把你觉得有趣的、细腻生动的地方找出来,圈出关键词,写写批注;
2. 小组合作交流、补充,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 反馈交流,分享“月趣”
(1)赏“堂中月”,悟动态之趣
预设1:月亮的动作很有趣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①小组反馈:“溜”“爬”动作有趣
②小组补充感受:读出月亮的动作之趣。
预设2:月亮形状变化很有趣
·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①找出表示“形状变化”的词:白道儿、半圆、满盈、满圆儿、亏了、末了、全没了……
②看月亮形变的动态视频:读出月亮形状变化的有趣。
预设3:趣读堂中月:读中感受动态之趣
小组推荐学生展示朗读,读出月亮动作、形变的动态之趣。
(2)品“院中月”,悟静态之美
预设1: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①小组反馈交流、补充趣在哪里?又有什么感受?
②发现作者用到多个叠词:玉玉,银银展现月亮的颜色之趣、美;粗粗、疏疏、累累展现了院中月下景物之美。
③读中感受作者在院中“看到的”的景物静态之美。
(3)寻院中感受,品细腻情感
你发现作者在院中寻月赏景时,看到此情此景,又有怎么细腻的感受呢?快速阅读8-14自然段,用“_____”画出关键语句。
预设1: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①自由读,交流关键词句。
②这种感受细腻在哪儿?——感受袅袅、淡淡、痒痒三个叠词带来的细腻感受。
③师生合作读想象读:感受作者细腻而动人的感受。
④8-14自然段中,还有哪句也是自己的感受:“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彻的……”感受作者又想到月宫,想到月宫中的女子,细腻而特别的感受。
(4)总结写法,赏读“院中月”
总结写法,配乐朗读:作者就是“看到了”院中玉玉、银银月亮下的美景,才有了“淡淡、痒痒”的细腻感受,又从景想到了“漂亮的女子”,这样的感受细腻、写法巧妙。
(5)交流“河边月”,品情趣相融
还有哪些地方觉得有趣?小组代表自由交流。(到处都有月亮,月下景物很美,寻月的孩子们很快乐……)
四、交流总结,感悟“月心”
正如奶奶说的: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文中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月亮,你们觉得还找到了什么?(快乐、美好……)月亮就是心中的快乐,心中的美好,月亮属于每个人,美好的事物也属于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