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时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内容
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表内乘除法计算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复习常见的平面图形(多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线段和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用厘米和米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等;复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等内容。
三、复习目标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乘法计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熟记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乘加、乘减、连乘运算式题,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计算能力。
使学生能联系乘法的含义,正确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从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3.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进一步感受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能结合具体的事物选择合理的长度单位表示相应的长度,能用厘米和用米作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熟悉角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以及画线段和角。
4.观察物体:能正确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图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借助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5.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回顾整理、练习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成功获得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价值,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并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五、复习难点
1.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熟练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2. 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体会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联系乘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5. 观察简单物体的图形,能够分辨出是从什么位置观察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
六、复习方法
1.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
4.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
5.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七、复习策略
1.帮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使学生对全册教材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并指导学生找出各自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训练。
2.以教材、教参为中心,精心挑选例题、习题,丰富变式练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重难点内容精讲精练,适当拓展延伸。
3.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大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4.加强对中下游学生的个别辅导,补缺补差,力求人人达标。
课时安排:共10课时
第一、二课时:复习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第三、四课时:复习加减两步计算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复习用学过的乘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六、七课时:复习厘米和米的认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线段的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复习观察物体,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第八课时:复习认识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会用时间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十课时:综合复习。